青岛欠款律师
法律咨询热线

15712721666

您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债权知识

债权转让的有效条件都包括了哪些 债权转让有什么法律规制

2021年8月13日  青岛欠款律师   http://www.qdqklaw.cn/

  蒋春宁,青岛欠款律师,现执业于山东国弘律师事务所,为人和蔼可亲,容易沟通,办案风格亲切耐心,致力于通过良好的沟通为每一个当事人提供优秀的法律服务,做好实事,帮人排忧解难。法律专业知识扎实,办案认真负责,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一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债权转让的有效条件都包括了哪些

债权转让的有效条件都包括了哪些

1、债权转让须有有效的合同存在。

2、转让的债权须有可让与性。

3、债权人与受让人须达成债权转让协议。

4、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

5、债权转让必须遵守一定程序。

债权转让的有效条件:

1、债权转让须有有效的合同存在。债权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转让的根本前提。以无效的债权转让他人,或者以已经消灭的债权转让他人,就是转让的标的不能。这种规定的意义在于防止国家、集体的利益受损。

2、转让的债权须有可让与性。按照《合同法》第79条的规定,有四种合同权利不得转让。第一类是依债权性质不得转让的,包括基于个人信任关系而发生的债权、以特定身份关系为继承的债权;第二类是属于从权利的债权,从权利依主权利的移转而移转,若将从权利和主权利分类而单独转让,则为性质上所不允许;第三类是依合同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第四类是依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由于债权自身的特殊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3、债权人与受让人须达成债权转让协议。债权转让是一种处分行为,必须符合民事行为的生效条件。如果债权转移的主体不适合,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签订的债权转让合同无效,因此,债权的转让以有效的债权转让协议为条件。

4、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合同权利的转让,是否以征得债务人的同意为要件,各国的立法有不同的规定。

5、债权转让必须遵守一定程序。依照《合同法》第87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民法通则》第91条规定,“债权转让如果系法律规定应由国家批准的合同,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法律规定办理债权转让必须经过批准、登记手续的,如果不履行相应手续,债权转让无效。

以上是由为大家总结的债权转让的有效条件有哪些,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债权转让有什么法律规制

债权转让有什么法律规制

1、底线救济原则。

2、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原则

3、法定程序审查原则。

4、执行救济制度补救原则。

1、底线救济原则。

在法院拒绝裁判、用尽公力救济仍无法保障权利、公力救济与正义冲突、对公力救济的信任危机、公权力侵犯私权等情形下,当事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救济,可称作底线救济。民事判决书是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对案件作出的权威结论,是公权对私权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司法权力的尊严。如果允许当事人自由买卖法院判决书确定的债权,则各类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都可能进入市场流通,甚至能够公开进行竞价拍卖。如出现上述情况,的确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判决确定的债权必须由于执行中止或终结等阻却执行的情形出现以后,债权实现的公力救济可能落空时,公力救济无法有效解决或难以施展效能,法院即便判决也无法执行,此时判决的债权方可转让。

2、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原则

由于已决债权转让具有私力救济的倾向,因此,对符合转让条件的债权无论是否申请执行,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如不能通过侵犯他人和公共利益的手段予以实现,为此,必须遵守法律设定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的边界。

3、法定程序审查原则。

当事人转让已决债权必须经过法院的审查和认可。根据债法原理,“为债权之实行,对于债务人之财产为强制执行或担保物之拍卖程序已开始后,其债权人仍得将其债权让与于他人”。也即已决债权虽处于强制状态,其仍属可转让的债权,实体内容的可转让性决定了作为形式的判决的可转让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审判程序只归结为一种毫无内容的形式,那么这种空洞的形式就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

但如前所述,法院判决是债权人申请执行的依据,体现了司法的权威性,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已决债权不能像一般债权一样可以自由转让。本文认为已决债权的转让必须通过法院审查的方式予以确认。转让方和受让方私下协议转让已决债权,必须一起到申请执行的法院办理申请执行主体的确认和变更,否则不能发生强制执行的效力。

4、执行救济制度补救原则。

由于已决债权转让中既判力和执行力扩张等原因,有时会造成对执行当事人或第三人利益的不法侵害,司法上将针对此类侵害的补救,称之为执行救济。执行救济制度,是指因执行依据错误或执行程序中的违法执行、不当执行或懈怠行为对执行当事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时,而设定的一种程序保障或实体补救的权利保护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对违法执行或不当执行行为进行矫正,对出现的后果予以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弥补和救济,从而实现对私权的保护与规制。